人性的起源摘录

最近利用些时间碎片看了一本科普书《人性的起源》,这本书从生物学和历史学角度讲述了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本性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固化到基因的本性对现代人心理和行为有哪些影响,解析了现代社会现象中人类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历史根源和心理动机。书本篇幅不长,内容浅显易懂,下面内容只是从该书摘取的精华部分,然后对每个片段起了个小标题。


自然界

  自然界是一个无神无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预先的目的,没有细心的安排,没有精心的创造,只有无穷无尽的变异,只有永无休止竞争,只有残酷无情的淘汰和选择。


大自然创造万物的机制

  无论是简单的低等的生物还是复杂的高等生物,都是依照同一生物学原理产生和进化的。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每种生物都获得了DNA,这些DNA链上的碱基编码顺序携带了生长、生存、繁殖等所有生命活动所需的信息指令。

  低等生物的生理结构和生命活动相对简单,也就携带了较少但足够需要的遗传信息。高等生物的生理结构和生命活动都很复杂,必须有较多的遗传信息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生殖繁衍、养育后代等复杂的生理和生存行为。


物种浓缩版的进化史

  物种的进化历史使得其获得了独特和稳定的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成为每个个体生长、发育、生殖和生存行为的指令。因此,每个生物的发育过程就是该物种进化过程的浓缩版本,大体重演物种的进化历程。

  人类也不例外,个体胚胎发育过程大部分时间里,胚胎并不具有人的形象,而是重演了人类从低级物种到高级物种进化的全历程:从受精卵这个单细胞开始,先变成像蠕虫一样的东西,再经过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一系列变化,即使出生前的两个月,都还是浑身长毛的小“猿猴”形象,直到十月期满时才褪去胎毛变成人形出世。好在妈妈对腹中里的宝宝在大部分时间里的怪物形象毫不知情。


生物的本性

  任何生物(包括人类)的本性都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而本性又是由固有的基因(携带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决定的。也就是说,基因不仅决定了一种生物的生理和解剖学结构,也决定了它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决定了它的本性。例如: 人不能像鸟一样可以在空中自由的飞翔;猪不能像人类这么聪明;人不能长得像鲸鱼那么大个等等这些都说明基因决定一种生物的本性。


高等动物行为选择原理

  高等动物有发达完备的中枢神经系统,来自于中枢神经的不同指令让动物做出这样那样的行为。中枢神经系统是根据对内源和外源的信息综合做出行为决定或行为选择的。不同程度的生理需求让不同的信息对中枢神经产生不同强度的刺激作用,使其在多种行为选择中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权衡取舍。


高等生物的生殖方式

  高等生物普遍采用两性生殖繁衍后代,因为两性生殖使种群基因得到更多基因重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基因变异的数量,提高种群进化速率和减少种群灭绝的概率。高等动物乐衷于有性生殖并不是因为性能所带来的快感享乐,相反,性快乐只是对有性生殖的诱惑与奖赏而已。


一个生命体存在的生命意义

  一个生命体(包括人类)实现生命意义最大化只有三种途径: 一是留下最多的后代(这便是拥有弹性生殖机会的雄性动物尽量占有多个雌性伙伴的动机); 二是拥有最优后代(这便是拥有固定生殖机会的雌性动物谨慎地选择雄性的的原因); 三是留下多元化的后代(就是与不同的性伙伴进行基因组合而留下不同适应性特点的后代)。


生命和爱情的发源地

  繁殖是生物物种延续和生生不息的源泉,正是由于种群繁衍对物种极其重要,繁殖后代自然成为成年个体最强烈的欲望,最终使命和其生命的最高利益。为了保证如此重要的繁殖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造物主(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将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繁殖行为固化成一系列由欲、性、情、爱构成细致精确的活动的组合。

  为了确保繁殖行为一定能够发生,造物主让程序化的脑干负责最基础的繁殖欲望和冲动的产生,从而实现两性结合。脑干组织按照程序化的安排,对脑垂体和其他性腺体下达指令,指令它们分泌出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性荷尔蒙,这些性荷尔蒙在特定的时候让繁殖欲望推致极限,使得两性结合的欲望变得不可抗拒。


哺乳动物的爱和情

  从生理上讲,爱是哺乳类大脑(包括人类脑)中被称为边沿神经系统的那部分神经组织功能。所有哺乳类大脑都原封不动的继承了爬行动物的大脑(负责原始行为的脑干组织),同时又在脑干外面进化出一块新的大脑组织部分,这部分大脑组织负责感觉和情感的边缘中枢神经系统。有了这个情感中枢,哺乳动物就有了足够的情感心智空间,形成包括母子情、兄弟情、同族情或同类情等亲情关系,这些天赋情感对任何一个哺乳动物物种在的生存繁衍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任何一个哺乳动物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母亲的怀抱和母爱环境,同样重要的是这些亲情关系使得哺乳动物都具有合群性,使它们能够结群生活,个体间提供了生存帮助和生命保护,从而提高了生存机率和生活质量,用情和爱为纽带结成的互助群体是哺乳动物的生存方式。

  从心里上讲,情感中枢并不是情感本身,却是情感心里发生的依据。没有情感中枢的动物不可能产生各种情感维系的纽带。


求偶仪式

  求偶仪式是动物最为普遍的仪式行为之一,对两性动物来说,求偶——与谁的基因结合生育下一代——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对于繁殖机会有限,繁殖后代付出巨大代价的雌性动物来说更加重要,草率随便地择偶对雌性和物种都非常有害的,为让雌性有更多时间和方便的选择自己的如意郎君,不同物种进化出天然的性别装饰(第二特征),例如孔雀美丽的羽毛、雄狮威武的鬃毛、男人的胡须等,因为第二特征与强壮和美丽有直接的关系。求偶仪式是雌性对雄性基因筛选的过程,以便让具有适应性的优秀基因世代流传。


情感中枢

  情感中枢为情感心理的发生准备好了固定格式。随着动物个体的发展,会将自己认同的情感角色(如母亲、兄弟姐妹、种族、同类)放入相应的心理格式中,并依据亲缘关系(DNA相近度)建立起远近亲疏各不同的情感关系,构成每个个体的情感世界。只要被认同为某一情感角色,就会占据情感心理格式的相应位置,即使在认同或认可时发生错误也不会影响情感心理的形成。

  例如驯养动物,让它认同自己是人类群体中的一员,忠于群体和对群体承担责任是它情感世界的天赋内容。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猎人驯养的狗会为了猎人去咬死自己的同类——狼。


  人本身也是一种动物,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但日常生活中,人几乎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动物,为什么呢?因为人终日生活在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圈中,人的吃喝住穿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远离了大自然,其他动物只有依赖大自然才能生存。人只关心的是自己在人群中的身份、地位,但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衣冠裸猿的身份。


人类成功进化的奥秘

  奥秘就是让现代人羞于启齿的性交换。在性大爆炸发生以前,早起人类群体中的性机会是非常稀缺的(因为女性只有特定时候才有发情期,才能受孕生育),稀缺的性机会被群体的首领垄断是必然的,个体生存能力欠缺并且得不到性机会的男性被迫生活的群体里。

  实际上,人类早期祖先一直遵循“最优者繁殖”(首领性垄断规则),漫长的性垄断的历史“最优者繁殖”让早期人类根深蒂固的性本性。男性在个体中竞争中获得在群体中的相应地位,最强壮的成为最高首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包括性垄断)。当某一女祖先发情期时,她便自然的把性机会献给最强壮的首领,这是她自愿的。进化让女祖先知道与最强壮的首领产下的后代更具有适应性,基因能传播得更久远。男性的性竞争和女性对首领的性忠贞是早期人类的性本性,群体所有成员都遵循着这种性本性规定的的规则。

  在性垄断的群体里,性机会和生殖机会对绝大多数男人都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当一旦进化让男人们拥有了离群闯世界的能力,谁也不愿意待在群体里站岗放哨和观看首领的性表演。然而,聪明的男性青壮年便手持木棍、石头成群结队(个人仍然没有生存能力)离开群体去猎食小动物或抢夺肉食动物的猎物,外出狩猎让他们让吃到更多的肉,丰富的营养让他们身体更健康强壮,狩猎经验让他们更聪明了,狩猎到多余的肉吃不完会腐烂,这时候这些强壮的单身汉想家了。把多余的肉带回家,回到家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境遇变了,原来强壮的首领相比他们明显显得瘦小了,他们也不用再听首领的指挥了,他们带回来的肉完全有自己的支配权,女眷们也明白一点是如何取悦那些彪悍的单身汉是获得肉吃的关键,但他们对所有女眷们的讨好都没有兴趣,只对“性”有兴趣,所以他们整天围绕着发情的女眷们打转,把所有的肉送给正在发情和为他们提供性抚慰的女眷,她和她的孩子们才能吃到珍贵的肉,女眷们很快就明白只有性才能获得珍贵肉吃的硬通货,不向那些单身汉提供性机会是不可能得到肉吃的。即便是原来性垄断的首领也无力回天,不得不接受肉食的魔力,从此性大爆炸开始了。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得到更多的肉食,聪明的女眷想尽办法尽增加性供给能力,故意延长自己的发春时间,实际发春已经结束,还假装在“性头”上,尽量去满足那些永不满足的单身汉上,那些不在发情期的女人不愿看到聪明的女人肉食垄断,也学着假装发春,用假性情满足单身汉来获得珍贵的肉食,久而久之,女人经常用被动性接受来迁就男人的性需求,使得女人的发情期渐渐消失了,可以一年四季受孕生殖。没有了发情期这一受孕信号的引导,男人不知什么时候是女人最佳受孕时间,男人们想要得到留下后代的机会,就需要获得更多的性机会,就需要带回更多的肉食,男人就越来越能干,越来越恋“家”了,与女人性结合的强烈愿望是男人心甘情愿带回肉食的用不枯竭的动力。即使狩猎时遇到生命危险也在所不辞。

  建立在这种新的性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狩猎——采集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制度至少存在200百万年(200万年时间足以把一种习性写入基因里,形成一种本性)。为了适应性关系的巨大转变,从能人开始,人类的性器官、性心理和性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现代人身上有所体现,有些改变一直影响现代人的性心理和性行为。


早期人类性交换生存方式对现代人婚姻的影响

  早起人类性交换关系在人类进化史上持续200万年左右,这种性关系被漫长的历史固化为新的性本性了,因为200万年时光足以将某种性适应行为和关系写入物种的基因蓝本,足以将某种习性固化成本性。

  人类大约在30万年前才发展婚姻关系,相对于200万年还是短暂的,人类需要用婚姻制度来调整新的性关系模式的时候,这时人类所面临的是已经固化为本性的性交换关系,想要改变它是极其艰难的,像俗话所不幸言中那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类短暂的婚姻历史还不足以让人类形成“婚姻忠诚”的本性。,这一尚在形成中的本性还没有能力彻底清除200万年形成的性交换本性,古老的性交换本性仍然遗传存于人们心灵深处,还在不同程度上支配着现代人的性心理和性行为。目前妓院和婚外情都是是性交换本性的一种表现。


早期人类的”好男人”和”好女人”标准

  在女性眼中,“好男人”的标准是围绕获得生存资料能力制定的,这些能力直接表现在外,易于观察掌握。

  在男性眼中,“好女人”的标准是生殖能力和哺乳能力。这些能力不易于观察掌握,但还是有外在表现特征。

  现代人人体美的标准和古代人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内涵。现代女性美的大体标准:五官端正、耳聪目明、唇红齿白、肌肤光泽、臀高胯宽、乳峰挺拔、身材高挑、修腿细腰。这些女性美的标志恰巧与生育能力有良好的生理对应关系,五官五官端正意味着身体对称性好,没有遗传性疾病(基因五无缺陷); 耳聪目明、唇红齿白意味着发育良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生出的后代也聪明健康; 肌肤光泽意味着年轻健康,有更长的生育时间和更多的生育机会; 臀高胯宽代表着有强的生产能力,难产的概率小; 乳峰挺拔代表更强的哺乳能力,后代存活率高; 身材高挑和修腿意味着有更快的奔跑的速度,后代的生存适应性更好; 细腰所表达的是未孕,对于没有发情期的女人,细腰是未孕的重要指示,因为未孕的性机会才包含生殖概率,而已孕的性机会仅仅是性满足,细腰这一身体特征反而令男人着迷的原因。


早期人类的狩猎-采集生存方式对人类品质的影响

  性平衡和性交换促进了早期人类意志品质的多元化发展,性平衡和以之为基础的狩猎-采集的生存方式促使人类的精神品质走向完善,在这种生存方式人类群体进行全面的合作。男女分工合作:男性狩猎获得肉类,女性采集和养育。男性狩猎过程中时的合作;女人在养育后代和采集的合作等。这些合作不仅让早期人类结成团结稳定的团体,长期的合作也促使早期的人类的合作精神、利他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得到完善与加强,逐渐形成了人类独有的精神世界。在百万年的今天,祖先留下的精神品质仍是现代人人际关系和社交关系的基石。


人类进化过程中曾经有过三种性关系模式

  进化中的人类曾经有过三种性关系模式: 一是性垄断模式,这是早起人类从灵长类动物那里继承的,这一模式在人类动物祖先和早期人类可能持续上千万年; 二是性的交换模式,这种模式是早期进化中的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在能人和直立人中延续200万年; 三是性的婚姻模式,这种可能从早期智人一直延续至今,大约30万年。我们知道,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动物的行为习性就被固化成本性,进化中的人类一定拥有或形成这三种性关系相协调的三种不同的性本性。

  有个有趣的现象是新本性对原本性替代不是彻底清除,而是掩盖,就像一个新的物种总要保留并掩盖其祖先形态特征一样。这或许是任何本性都会记录在物种的基因蓝本里,而一个物种的基因只能在进化中变异,但不能被剪掉。


人类品质多元化发展根源

  在性大爆炸前,性是非常稀缺的,就像钻石一样珍贵,只有最强壮的首领才配拥有,健康强壮是受严格发情期限制的早期人类女性选择的唯一标准。

  在性大爆炸(性交换)发生后时,凡是能弄到肉的男性都会受到女人的欢迎,都可以为自己留下的后代,那些有利于获得肉食的品质都会在性和肉的交换中成为男人的追求和女人的选择,这些品质包括聪明与狡猾、速度与耐力、勇气与果断、分析与判断、勤奋与节俭、记忆与经验、牺牲与奉献等等,男性有了这些品质,就更容易获得肉,更会受到女性的欢迎,这些品质也就得到发展和遗传的机会。

  高大强壮虽然仍是令女人着迷的品质,但不是女性选择最直接的要点,其他品质也是女人选择的根据。所以人类的各种品质才会获得世代遗传积累和发展的机会。

  早期人类群体内实现性平衡后,性选择由对体质品质——高大强壮的直接选择转变成了对体质、意志、智慧、精神的间接选择。那些不具有高大强壮特征的男人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优秀品质赢得性和繁殖机会,遗传他们的基因和特质。所以携带更多优秀品质的瘦弱者和小个子也有机会把自己的优秀品质遗传给下一代。


人类狩猎-采集生存方式

  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掀开了两性分工与分离的漫长历史。男人在外出狩猎前,必须把女人和孩子安顿在一个安全、避风挡雨、采食和取水方便的地方,女人和孩子在那里等待狩猎回来,这个固定的活动场所是基本营地,基本营地可能是一个山洞,可能是林间清理出一块小的阔地,可能是草原和树林相接的某个地方,或许用小树枝围城猎食动物难以进入的地方,或许在高高的树上搭起生活平台。女人在基本的营地附近采集食物给孩子充饥,包括水果、植物肉质根茎、蘑菇、鸟蛋等,这样男人狩猎满载而归,回到基本营地才能找到自己的“妻小”。

  长期的狩猎采集的两性分工也造成现代男人方向感比女人更好。


狩猎-采集分工对现代人行为偏好影响

  人类经过200多万年的狩猎-采集分工生存中度过,这种生存方式让男人女人从事着完全不同的工作,两性各自惯常的行为被分别固化为不同的行为偏好,即使在没有两性严格分工的今天,这些偏好行为在两性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自然的表现出来。

  在狩猎-采集时代,狩猎和捕鱼是所有成年男人的职业,他们必须经常外出捕鱼狩猎,才能满足群体妇孺对食物的需要,男人才落下了“职业病”(对鱼猎活动的行为偏好)。从这点就可以解释出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怪现象: 一些平日风风火火的急性子的男人,竟会长时间安静的坐在鱼竿后面耐心的等待鱼儿上钩。一些平日老实安静、不好是非的男人,在被邀请去打猎或打靶时会表现出异常亢奋的心情,因为这些活动符合男人心灵深处对鱼猎的行为偏好心理,会令男人们非理性的深层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在狩猎-采集时代,女人是素食食物的采集者,要负责到“全家”的基本需要,因此,女人必须耐心的在所有可作为食物(水果、种子、坚果、植物的根和茎、蘑菇、鸟蛋等)和其他对生活有价值的东西中拾来丢去,根据需要进行比较,选择出最重要和最需要的东西带回营地,经过200多万年,也就落下了女人的“职业病”(对采集活动的行为偏好),也可以解释今天的女人为什么喜欢逛街购物了。

  由于男人女人的行为偏好不同,日常生活中男女朋友或夫妻间很容产生矛盾。女人在逛街时的耐力专注和留恋不归让陪同的男人们无法理解(无法理解为什么女人花钱找受罪),甚至无法忍受。男人整天全神贯注钓鱼或打猎不归的行为女人也无法理解。如果不能理解男人女人各自的行为偏好,给夫妻和家庭带来的是意见、矛盾、抱怨甚至“战争”。


男狩猎和女采集的分工留下的心理定式

  直到现代社会,人类内心深处非理性地喜欢生育男孩并不是顽固的“封建思想”或传统文化,而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顽固的心理定式。 这些心理定式是如何形成的呢?早期的人类都是结群而居,男性出生后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群体中,长大后要和堂兄、兄弟、叔父、父亲组成男人团体一起狩猎,而这些有血亲维系的男人团体就是整个群体发展和存在的支柱,他们肩负着供养和保卫群体、捍卫群体的领地(生存空间)的神圣的责任。男人队伍的壮大意味着有更好的供养和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群体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因为兴旺强大的群体更容易赢得女性的垂青。女性的加入意味着群内有更多的生殖机会,所以把一个男孩养大就意味着群体的壮大,所以生育男孩对群体有直接的利益和好处。

  生育女孩对群体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因为女孩长大后(通过各种方式换群)到其他群体生活,一旦换群后,再也不会回来看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所以生育女孩只是给别的群体发展壮大做贡献,生育女孩越多,对群体也不利而且有害,经过两百多万年的进化,这些重男轻女的心理定式固化到人的本性中,就算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心理依然存在。


储食本能——人类贪婪本性的生物背景

  在十万年以前,人类祖先过着时饱时饥原始生活,所有食物来源都是来自狩猎和采集,很少有机会获得超过生存需要的剩余事物,人类祖先一直为挣脱自然的食物链而努力,直到十万年前,出现了农耕和放牧的生活方式,人类祖先逐渐有了多余的食物储藏起来,人的储食本性只对储藏食物感兴趣,开始自私的储藏食物而放弃分享的高尚原则。农业文明是的人类摆脱了生存环境的束缚,人的储食本性失去了最后和唯一的约束力量,成了“贪得”而“无厌”的没有约束的欲望。


人类贪婪本性对社会影响

  不管人们喜欢还是厌恶自己的贪婪本性,这藏匿于其心灵深处的本性将长期与人相伴,并与人类其他高尚和可耻的品质一起构成人类的共有本性。因此,它必然参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共政策的选择。

  人类对财富和金钱的贪婪本性注定人类不能实现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社会。

  贪婪本性和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藏匿于人们心灵深处引领人们走向邪恶的精灵,另一方面作为人们积累和创造财富的动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人类贪婪本性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制度。


人的本性和市场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人类贪婪本性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制度,这种制度以人格平等为前提,以财富和金钱(人类贪婪本性追求的现代目标)作为诱饵和回报,激励人们去创造和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财富。社会的法律、政策、道德和文化都保护和崇尚金钱和财富,财富的拥有成为追求拥有更多财富的原因,金钱的获得成为获得更多金钱的理由。全社会都把金钱与财富看成个人成功的标志、社会地位的基础、个人荣誉的来源和个人能力的象征。对金钱的追求提升了人们的劳动干劲,对财富的追求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因此社会财富呈爆炸式增长,使得一个贫穷的国家在几十年成为富裕的国家,人们也伴随国家的发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所以市场经济是以人的自私与贪婪的本性为基础经济制度,充分利用了人的自私和永无止境贪婪本性来激发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创造财富。


好酒是人类的本性

  酒,甘醇浓烈、清香醉人、沁人心肺、回味悠长,用美酒抒发心头的喜悦和满足,也用苦酒发泄心底的忧伤和痛楚。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极其特殊角色。

  为什么人类如此好酒?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在人类由素食转为杂食之前,人类只以树上水果为食,而树上的水果熟透时一般都含有酒精,即使人类转为杂食后,水果仍然为主食,在人类早期,由于食物短缺,找到食物已经不容易,能找到成熟的水果更难(一般成熟的水果只能保留几天,成熟的水果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是所有灵长累的最爱, 水果越熟,酒精含量也越高 ),一旦找到成熟的水果就大吃一顿,酒精对中枢神经的刺激作用总是与得到和饱食美味的美妙心境(兴奋、得意、满足、喜悦、幸福和快乐)联系在一起,漫长的生存历史让灵长动物不仅适应了酒精的刺激作用,而且也喜欢这种刺激,因为这种刺激能带来美妙的心境。

  人类发现粮食可以酿酒(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而粮食非常珍贵,酿出来的美酒更稀有,所以美酒只用来祭祀或赐给打胜仗凯旋的英雄或竞技体育(宣泄战争情感的文明战争)的冠军。

  在近代和现代社会里,酒变得很普通,美酒没有那么稀缺珍贵了,原来作为最高奖赏的美酒不足以体现英雄或冠军了,然而,以美酒奖赏英雄符合人类,特别是符合男人的本性的,是无法代替的。为了既满足人们好酒的本性又达到奖赏冠军双重目标,人们用特别有价值的材料做成精美和夸张的“大号酒杯”(世界杯、NBA、F1等的冠军),象征着“冠军有资格获得如此多美酒的奖赏”,而当获胜的冠军高高举起“大号酒杯”时,他感受到的也正是美酒才能带给他的兴奋、自豪、喜悦、陶醉、满足……


等级仪式和制度

  等级仪式是重要的礼节性仪式行为。高等动物都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才能维持秩序和稳定,一般分为两部分,高等级个体炫耀威慑和低等级个体臣服屈从。

人类骨子里藏匿着认可层次分明与等级严格的社会的基因蓝本。因为等级制度并不符合人类的文化理想,人们以为人生存在纯粹的文化人的年代,所以先知、哲人、理论家和起兵造反的起义军领袖对这种并不完美的社会制度进行口诛笔伐和兴兵讨伐,他们总是企图利用自己的理性理想,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遗憾的是,他们的“理想国”一个也没能实现,要么败为贼寇,销声匿迹;要么蜕化变质,成为自己“理想国”的反面教员。这些先人有“均贫富,等贵贱”的陈胜吴广、“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洪秀全、果真实现“理想”的朱元璋,他们也是人,不可能跳出基因蓝本对人的本性规定。


支配和服从心理

  结群性高等动物必须同时拥有支配和服从双重心理才能形成有秩序的群体,因为支配和服从双重心理是将群体成员连接成整体的的纽带,就像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支配和服从行为的多和少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越高顺位的动物支配行为越多,反之越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种双重心理的存在,每个人(个人间存在差异)都畏惧和尊重权贵和权势,又都努力维护着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相称的权势和所谓的尊严。所以“对上怕权威,对下施权威”的二皮脸人的行为和形象不是德性问题而是本性问题。


人类大脑演变的历程

  • 第一,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决了四足动物脑容量难以增加的力学难题,人类从学习直立行走到今天,脑容量增加了四倍。
  • 第二,直立行走让双手从行走器官变为劳动器官,日常生活中手与脑的互动,使手更加灵活了和脑更加聪明了。
  • 第三,素食向肉食的转变为脑容量增加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 第四,对肉食的需求的不断增加,要求早期人类更多地协作狩猎,复杂的协调配合和对动物活动行为分析判断,促进了人类智力的不断发展。
  • 不断进化发展的智慧让人类在500万年里,成功的实现了生存方式的四次重大改变:从树栖动物转变为陆栖动物; 从素食动物转变为杂食动物; 从被猎动物转变为猎食动物; 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没有哪种动物能像人类这样经过巨大的改变后还生存在世界上。


三大控制人类行为的脑组织

  • 脑干: 主管生存和生殖本能;
  • 边延中枢: 负责感觉和情感;
  • 新皮质: 负责理性思维;

  三大脑组织组成了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任何行为指令都是由大脑中的脑干、情感中枢和新皮质这“三人司令部”相互斗争与妥协的结果。如果我们把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活动统称为心理活动的话,那么高等动物的行为全部源自于心理活动。


新生儿到成年学习的本领

  为了保证每一个新生儿都能学会并掌握复杂而繁多的生存本领,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人类在进化历程中做出两项特别处理: 一是赋予人类特别是少儿拥有一颗“内存”——巨大和可塑性极强的大脑,让他们具有非凡的学习天赋; 二是减慢儿童的发育速度,让他们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总能看到这两个特别处理的表现: 成人们总是为孩子们的聪明伶俐而感到惊讶,但总是为孩子的成长缓慢而感到着急,“快快长大”成了孩子父母的口头禅。


智慧

  智慧是对环境信息进行辨析判断并依据判断作出行为反应的心里能力。智慧总是要以脑容量为基础,智慧虽然与脑容量有密切关系,但不是线性的,所以脑容量并不等于智慧本身。要提高智慧有两种方案: 一是扩容并行方案,二是提高集成度方案。


人类的本能和本领

  人类不是死板的依赖原有的生存本能和等待器官缓慢进化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是利用智慧发展出新的适应本能来解决生存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的生存本领从而取代了老的生存本能。

  本领相对于本能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本能是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世代积累形成并稳定遗传下来的生存能力,它需要上万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而且很难改变、改进和提高;本领则是在一定智力基础上形成的并能通过互相习得传播和世代习得传承的生存能力。某一生存本领产生或许是某个人的“灵机一动”,足以顶得上上百年自然进化出来的的本能。


仪式本能

  人类仪式行为是动物仪式本能人性化的发展和表现,人类特别热衷于各类仪式活动,每年人们不厌其烦的纪念各种节日,这些节日成为人们大范围凝聚、社交和狂欢的机会。分别有求偶仪式、社交仪式等。社交仪式是高等动物普遍存在的仪式行为。通过社交活动,可以增加群体成员间的感情和心理依恋,使群体更加团结,更富有合作精神,对于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对于维护群体的稳定和发展起至关作用。例如人类的握手拥抱、请客送礼,都具有维护群体和谐稳定和巩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起重要作用。


现代人双重性本性

  从本性进化角度讲,现代人类的性心理主要受最近在进化历史中形成的那两重性本性(一是正在婚姻中形成的本性,二是正在退化的“交换”本性)支配,不同个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的状况下,两种本性对人们的心理的发生和行为取向的意义占有不同的比重,这便造成人们性行为取向的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当一个人的交换本性占据主导地位时,自然会将性交换看成“天经地义”的了,女人会用“性资源”来交换生活资料(钱财或能转化为钱财的东西),成为下贱的娼妓。男人会用生活资料来获得“性资源”,成为下流的嫖客。(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由于双重性本性同时存在,尽管绝大多数成年现代人都没有成为妓女和嫖客,但是“交换”本性存在让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妓女和嫖客的本性背景。即使没有成为职业妓女和嫖客的绝大多数人,也会在古老的“交换”本性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程度的婚外性冲动,甚至有很多人把这种冲动转化了行为。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这两种性本性将会长期存在。


人类的自私和互助的矛盾对立两面本性

  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私和互助的矛盾对立的两面本性,才让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具有截然相反的利己或利他行为。人群中既会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也有图财卖国的叛徒;既有乐善好施的善人,也有扒窃抢劫的坏蛋;既有舍己救人的勇士,也有损人利己的骗子。

   双重本性的两个方面此消彼长,可让一个人实现由君子变成罪犯或由恶魔变成天使的转换。

  所以人是既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也是互助利他的君子的双重身份。


人类进化史的双重本性——战争与和平

  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战争与和平交替呼应的历史。经常发生的战争总是不断打破人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平安宁的生活有孕育着一场新的战争,没有哪个民族不声称自己热爱和平,没有哪个民族不参与战争。战争与和平交替表明人类身上兼有爱好和平和喜好战争的双重本性。


人类区分同类的方式

  人类丧失了识别同类的生物学能力与标准,自然地会将心智能够识别的语言、肤色、装束、容貌、风俗、特征等视为类的标志,容易把表面和文化差异视为类的差异,因此,人们很容易把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的同类看作为异类,将他们之间的争斗当成异类动物之间你死我活的战斗。被农业文明长期压抑的猎人对动物杀戮的欲望,终于在被心智错误地划为异类的同类那里找到了发泄的机会,酣畅淋漓的屠杀的男人(原始猎人猎杀动物的本能需要),难怪人世间有这么多民族间和文化间的战争和杀戮。

  人类由于有了人性,才丧失了许多动物的本能,才会丧失了识别同类的生物的机制与能力,才会像猎人猎杀猎物一样杀死误认为异类动物的同类,人类才变得没有人性,尸横遍野和血流成河这样惨烈的场面只有人世间才有,其他任何动物之间都不会出现的。


禁忌心理

  禁忌心理埋藏在人类的心理深处,约束着人类行为,杀人、自杀、强奸等行为在社会中不经常发生。可能有人认为,人类的文明、文化和强有力的法律减少了恶劣行为的发生,其实情况恰好想反,正是因为人类的文明文化教会人们冲破了禁忌学心理,逼得人类不得不为文明制定强制法律用来惩罚和控制犯禁行为的发生。

  心理是行为的发生,有了禁忌心理,才能避免犯禁行为的发生,才能让动物有章可循,才能确保动物的行为有符合群体利益的取向而不会乱来。

  藏匿于心灵深处生物学禁忌是人们将善恶分开两边的无形栅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法律与道德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也是个人的行为原则性与倾向性的心理根源。


离群禁忌

  离群禁忌会给离开“情感圈”人带来孤独、寂寞和紧张等感受,反过来说明人们强烈的结群性,让离家在外的人产生强烈孤独感觉和同样强烈的想家思乡的心理情绪。

  文明的人类用这一难以承受的心理痛楚来惩罚应该受到惩罚的罪犯,把犯有罪行的的人强行从他的情感世界带走,放到一个陌生的完全没有情感的无情世界,让罪犯承受孤独的煎熬和紧张恐惧等心理折磨,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和惩戒。


人类对禁忌行为的心理反应

  人类会对禁忌的行为会有相应的心理反应: 恐惧、厌恶、孤独、紧张、失落、烦躁等。例如,当人们看到或想到死亡时就会感到非常恐惧; 当人们必须做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时就会感到非常紧张; 当人们长时间离开亲情圈或群体时就会感到非常孤独、失落。


禁忌行为发生及后果

  人类对禁忌行为产相应心理反应,当理性的分析(对后果的利益比较)后认为必须冲破禁忌心理防线而让另一欲望或情感心理得到满足时,才会进行尝试犯禁,才会导致犯禁行为的产生。禁忌心理一旦被突破,就会失去对禁忌行为的约束能力,因为理性会对犯禁行为经历综合形成的经验会淡化甚至清除禁忌行为的心理障碍,而犯禁行为获得的利益又成为进一步犯禁的诱因和动力。如果对犯禁行为没足够强度的惩罚以便告诫此类事情不在发生的话,那么,禁忌心理防线就在禁忌者心中清除掉了,犯禁将成为毫无顾忌的习惯行为,这也是犯禁行为成为惯犯和屡犯的主要原因。


人类理性可以冲破自杀禁忌

  人们深处的自杀禁忌没能完全杜绝人类社会自杀行为的发生,因为人类的理性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死亡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自杀只是让不可避免的死亡提前一点而已。

  人们生存方式的复杂化,总会使人们承受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心灵痛苦。当某人承受了太大的打击,巨大的心理痛苦使其难以承受时,由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构建起的自杀禁忌便可能在巨大的心灵痛苦重压下崩溃,失去对自杀行为的约束能力,理性会对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反复比较后,仍感到生不如死,就会萌生死的念头,在百思无解和万般无奈下被迫选择了放弃生命——自杀。


人类理性是如何突破犯禁行为的

  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它能够遇见行为的后果,能够在各种行为选择的后果发生以前,遍预先对不同后果进行利益的比较,当理性可以预期某些利益存在并成为难以抗拒的诱惑时,理性心理在人类的决策中的优势便显现出来,禁忌的天然心理防线会被理性的权衡分析突破。比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英雄难过美人关。


好战的领袖是如何突破战士的同类互残禁忌的

  战争总是要杀人的,而藏匿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互残禁忌心理恰好是阻止人杀人的,这种禁忌心理的存在使每个人对杀人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好战的领袖激励战士全情投入战争,突破互残禁忌需要做到两点: 一是大力宣扬民族威胁和仇恨,让战士对“敌人”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地为民族的生存和荣誉而战; 二是将敌人称为可杀该杀的动物或可恶该杀的妖魔鬼怪。唤起男人们作为猎物时对猎物的渴望和冲动,让士兵形成敌非同类的心理,而是可杀该杀的妖魔鬼怪或野兽的心理信念,用以冲破士兵们同类相残的心理禁忌,消除杀死同类的心理恐惧。

  因此,猪、狗、熊、鼠和匪、盗、妖魔自然成了敌人比较常用的称谓。


理性是人类犯禁的根源

  人类的独特进化历程让人类拥有巨大而复杂的大脑皮质,让人类拥有超凡脱俗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在“三人司令部”中取得“领导”的地位,理性更多的支配者人们的行为,非理性的本能和禁忌逐渐被习得的本领和理性的法规所代替。

  这不难理解,没有哪种动物能像人类这样拥有足够的理性来审视自己的心理或行为,或者对守禁和犯禁行为进行利益比较,再把比较结果作为行为选择的依据。

  遗传获得的本能是生存能力获得的全部来源,非理性的禁忌心理是它们生存行为的全部规范。

  只有人类失意时侯厌倦生活,强大的理性压力会战胜非理性的死亡恐惧而认为自己生不如死,进而产生自杀的念头; 只有理性的人类才会为满足某种欲望做出杀人越货或强暴异性的行为……人类的犯禁行为都是理性参与下的行为选择,那么人类的理性便是罪恶之源。


理性与自杀行为的存在关系

  自杀行为是人类理性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就像人类获得智慧的同时也获得了“原罪”一样,人类获得高度理性思维同时也获得了突破自杀心理防线的心理能力。因为人类的理性会毫无悬念的继续发展下去,那么人类的自杀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不得不为失去同伴、朋友或亲人而痛心疾首,为本该幸福快乐与我们一起生活在世界上的自杀这扼腕叹息。


非理性行为偏好如果不受抑制的危害

  嫖、赌、杀、贪等所有非理性偏好行为,均受自我放大的心理“马太效应”的机制抑制,容易发展成为非理性的瘾癖。如果没有的足够的环境抑制、制度约束以及自我约束控制,会逐渐积累形成越来越大的行为惯性,行为惯性越大,行为终止越难。

  当某人的非理性偏好行为没能止步于家庭其他成员对这一行为认可的底线时,就会产生家庭矛盾;没能止步于社会道德认可的范围内,就会受到他人的指责;如果划过了法律划定的界限,就会招致应有的惩罚。


婚礼——从一家姑娘到另一家媳妇的心理转换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理性心理对人的行为支配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人们大部分行为仍然不完全是逻辑分析和利益比较的结果。从人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非理性心理定式仍然影响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从理性上讲,已经进行婚姻登记的男女是“合理”、合法的夫妻了。但是人们非理性心理,还总是把在婚礼仪式上被众人“鉴定”过的一对男女才算“真正”的夫妻。所以新婚女子需要一个婚礼仪式作为她心理转换契机。不管婆婆生活状况如何,都要力所能及的为儿媳妇操办个结婚仪式,哪怕仪式只能简单到只有一碗荷包蛋面加三个叩拜的程度,使儿媳妇的心理也随其身一起过门。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没有得到公婆提供或承认的婚礼的年轻女子,总认为自己是娘家的姑娘而不是婆家的媳妇,然后也不会情愿的承担婆家的责任或义务。所以心理转换是婆媳间未来发展出以情感为基础的和睦婆媳关系的基础。


男人的多偶心理倾向

  一夫多妻的婚姻关系在人类历史进化中长期存在和实行过,而现代绝大多数人遵循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社会为了群体利益而长期定向约束的结果。

  正因为男人的进化和遗传基因,男人都有强烈的多偶心理倾向,令男人们总不知不觉的寻找婚姻意外的性机会,这不是某个男人的德性问题,而是男人的本性问题。一些理性控制力强的男人们将它埋藏心灵深处,在没有条件的时候装作若无其事,一副君子的模样,当有机会和条件将多偶心理欲望转化为多妻行为时,多数男人的理念和道德情操是靠不住的,“男人有钱就变坏”是有道理的;一些缺乏理性约束能力的男人则直白露骨的把这一心理倾向表露出来,成为社会道德指责和批判的对象。

  如果以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来衡量的话,从女人口中说的“男人确实没有一个好东西”是对的。

  所以部分人能拒绝金钱的贿赂,很难拒绝女人的性贿赂。


女人的选择标准对男人行为的影响

  女人选择标准比较综合,除了高大强壮的特征显而易见外,同样是选择点的其他内在品质,如智慧品质、意志品质、精神品质、心理品质等难得一见,只能通过行为表现慢慢加以体会。女人的选择标准比较婉转麻烦,必须用理性加以分析衡量,得出是或否的结论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缓慢、理性化、实用主义和矜持,所以婉转自然成为女人性选择的行为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金钱能够转化为女人和她下一代所需的任何生存资料,所以,任何能够带来金钱的男人品质都是女人选择的要点,现在绝大多数女人对金钱的选择偏好逼得男人们不得不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当然,大多数男人能够按照社会规则(不违法)勤恳拼搏来获取金钱,也有些男人企图在社会规则以外更快的获取金钱,便在众人背后做出诈骗、偷窃、贪污、抢劫等违法行为。 所以不难理解“男人生命是钱”这句话的内涵。


男人的选择标准对女人穿着打扮的影响

  男人的性选择标准十分简单:将美丽与女性生理特征和生育能力联系起来,外表美丽是男性选择的标准。男人往往仅凭感觉就能对选择对象做出是或否的判断。所以表面化、感情用事、浪漫主义和一见钟情自然就成为男人性选择的行为特点。

  男人的性选择标准逼得女人们整天用更多的色彩的时尚外衣装饰身体,并不厌其烦的修饰自己的头面,用意只是为了在男人面前更加的抢眼,引起男人的注意。现代女性的美丽需要外在商品来实现,间接的使女性为美丽而进行的装扮逐渐演变为金钱大战,化妆品、时尚服装、发饰、美甲等是现代年轻女性的主要消费商品,甚至冒着风险和花重本去整容。不难理解“女人生命是美”这句话的内涵。


现实生活中女性选择的对象很难“忠义两难全”

  在婚姻制度下,女性不仅为自己选择一个可心的好丈夫,同时也为下一代选择一个称职的父亲,所以女人必须在男人的基因优秀度和保障可靠度中把握平衡。如果一个男人能够为未来的孩子提供可靠的生存保障,能够成为非常称职的父亲,牺牲一些作为丈夫的可心程度也是值得的。所以大多数女人只能是两个角色权衡后,对“忠义两难全”的男人不得不作出“违心”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女人总是被浪漫的爱情小说的英俊潇洒的男主人公所打动,现实生活中却“不情愿”地选择并不英俊潇洒但有钱有势的男人做丈夫的原因。


两性妒忌心

  妒忌心是与生殖利益相关的一种情感情绪,是一个人的生殖利益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

  男人的理智对妒忌心似乎还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的,当一个男人发现其配偶不忠时,往往是“理智”的结束婚姻,放弃责任一走了之。

  在婚姻制度产生前,女人的妒忌心比较弱的,因为后代大多都是由女人和群体共同抚养的,女人从某个男人那里获得的最多只是取之不尽的优秀“基因”而已,没有人在乎这些“基因”是否与别人分享,当然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妒忌心理和行为。

  在婚姻制度(特别是一夫一妻制)下,女人的嫉妒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丈夫对妻子的贡献除了优秀的基因外,还有爱意、关怀和生存资料。如果丈夫对妻子不忠,就会分散妻与子女的关怀和供养,因此女人在婚姻制度下才产生嫉妒心理实际上是很理性的,嫉妒的不是基因,而是生存资料(钱财)。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一个妻子对于另一个女人和丈夫偷情,其嫉妒远不如一个女人用“爱”骗走她丈夫的钱财那么痛心疾首。



专题「杂记」的其它文章 »